【解字】
徒:由“土”和“止”構成?!爸埂毕褚恢荒_;“土”像土塊之形,在這里用來標注字音。后世文字或加“彳(chì)”,寫作“(西周中期仲車父簋)”“
(西周中期揚簋)”“
(春秋仲白匜)”“
(石鼓文)”“
(戰國包山楚簡)”,或省“止”,寫作“
(春秋魯司徒仲齊盨)”?!墩f文解字》:“徒,步行也?!焙笫牢墨I除用作步行之義外,多借用于官職名“司徒”,金文或寫作“司土”,是古代掌管土地和人民的官職。卜辭中用作徒步和人名,或讀作“屠”。在六書中屬于形聲。
【徒字常見字形】
資料來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【解字】
步:由兩個“止”構成?!爸埂毕褚恢荒_。仔細觀察“步”字的兩個“止”,上面的“止”大拇指在右側,是左腳,下面的“止”大拇指在左側,是右腳。合在一起表示行進時左右腳一前一后交替前行的意思。商代金文中“步”字更加形象,寫作“(子步祖辛尊)”“
(步父癸爵)”“
(步爵)”。西周金文用抽象化的“止”代替圖畫型的“止”,寫作“
(西周晚期晉侯蘇鐘)”,為后世文字繼承。戰國文字或在兩個腳之間增加“日”形,寫作“
(包山楚簡)”,或將兩只腳左右并列,寫作“
(中山王墓兆域圖)”?!安健弊钟蓛芍荒_構成,所以表示左右兩腳各跨一下為一步,這與今天跨出去一只腳為一步的標準不同。實際上,今天我們所說的一步在古代叫“跬”或“蹞(kuǐ)”,相當于古代的半步。荀子所說“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”,跬步就是古代的半步,是計步的最小單位,這才能顯示出“千里”的遠,才能更深刻地表達一切從小事做起的道理。卜辭中用作行進、祭名和方國名。在六書中屬于會意。
【步字常見字形】
資料來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版權聲明:以上圖文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侵權聯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