隸書是我國五大書體之一,具有悠久的歷史,在中華傳統書法藝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。隸書最早出現于秦代,盛行于漢唐,于宋代開始逐漸衰弱,到清代隨著古文字中興、北派書法崛起而逐漸復興。秦代至明代1400多年的歷史上,我國出現了大批擅寫隸書的名家,但有墨跡傳世的名家不多。本文逐一展現他們的書法作品,供大家欣賞。
秦漢隸書名家
隸書最早出現于秦代,創始人是程邈,至漢代隸書已發展成熟,并成為朝廷公文普及的書體,直到魏晉才被楷書所取代。秦、漢兩代,出現了程邈、蔡邕、張芝、師宜官、王次仲等大批擅寫隸書的名家,筆者搜閱資料,僅找到蔡邕、郭香察兩位名家有隸書作品傳世。
蔡邕 (133-192),字伯喈,陳留郡圉縣(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)人,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,其始創“飛白”書體,對后世書法藝術產生重大的影響。蔡邕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,精通音律、經史、辭賦、書法,多才多藝。其擅長篆、隸書,尤以隸書造詣最為高深,有“蔡邕書骨氣洞達,爽爽有神力”的美譽,傳世的隸書作品有《熹平石經》。
郭香察(生卒不詳),東漢人,無法查閱到具體資料。因《西岳華山廟碑》署有“遣書郎書佐新豐郭香察書”等字句,所以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此碑為郭香察所書,也有人認為是蔡邕所作,存在較大的爭議。
魏晉隸書名家
魏晉是書法發展的鼎盛時期,人才輩出,擅寫隸書之人層出不窮,史傳東晉王羲之擅長隸書,其的《姨母帖》有隸書筆意,但可惜沒有墨跡傳世。筆者翻閱史料,可找到有隸書墨跡傳世的是鐘繇和曹操。
鐘繇(151-230),字元常,河南長葛(今為許昌市管轄的長葛市)人。鐘繇精通隸書、章草、楷書等書體,其中最擅楷書。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,鐘繇為隸書向楷書演變過程中一個標志性、最具影響力人物,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創寫楷書并取得大成的書法名家,被后人譽為“正書之祖”。鐘繇代表作有《宣示表》、《賀捷表》、《薦季直表》等,《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》傳為其的隸書作品。
曹操(155-220),字孟德,沛國譙縣(今安徽亳州)人,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文學家、書法家,三國曹魏政權的奠基人。曹操文學造詣深厚,文學成就突出,留世的詩歌有20多首,其中《觀滄?!?、《蒿里行》、《度關山》、《對酒》、《短歌行》為其代表作。曹操擅長書法,尤工章草,書法造詣高深,西晉文學家張華在《博物志》中稱:“漢世,安平崔瑗、瑗子寔、弘農張芝、芝弟昶并善草書,而太祖亞之”(太祖指的就是曹操)。曹操傳世隸書作品有《袞雪》石刻。
唐代隸書名家
唐代是中華文化藝術發展鼎盛時代,擅長隸書的名家眾多,有李隆基、史惟澤、韓擇木、李潮、蔡有鄰、徐浩、席夔、韓秀弼、梁升卿等,其中史惟澤、韓擇木、李潮、蔡有鄰為唐代隸書四大家,有隸書作品傳世的有李隆基、徐浩、蔡有鄰、韓擇木、席夔、韓秀弼、梁升卿等名家。
唐玄宗李隆基(685-762),公元712年至756年在皇位。任政治初期勵精圖治,開創唐朝“開元盛世”,后期怠慢朝政、寵信奸臣,導致發生“安史之亂”。唐玄宗多才多藝,擅長音律和書法,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,其傳世的書法作品有《鹡鸰頌》《紀泰山銘》《石臺孝經》等多件,其中《石臺孝經》為隸書作品。
徐浩(703-783),字季海,越州(今浙江省紹興市)人,唐代書法家。徐浩擅長八分、行、草書,尤精于楷書,傳世隸書作品有《嵩陽觀記》。
蔡有鄰(生卒年不詳),濟陽(今屬山東)人,唐代書法家。蔡有鄰擅長隸書,與韓擇木,史惟則、李潮4人合稱唐代隸書四大家,傳世隸書作品有《彤尉遲迥廟碑》。
韓擇木(生卒年不詳),昌黎(今屬河北通州)人,唐代書法家,與史惟則、蔡有鄰、李潮4人合稱唐代隸書四大家,傳世隸書作品有《唐上都薦福寺臨壇大戒德律師碑》和《葉慧明碑》。
史惟則(生卒年不詳),江蘇揚州人,唐朝著名書法家,與韓擇木、蔡有鄰、李潮4人合稱唐代隸書四大家,傳世隸書作品有《大智禪師碑》。
席夔(?—817),字梧川,襄州襄陽人,唐朝書法家,詩人,傳世的隸書作品為《千字文》。
韓秀弼(生卒年不詳),揚州廣陵人,工書法,與兄韓秀榮、韓秀實均以八分擅名,傳世的隸書作品有《唐李元諒功德碑》。
梁升卿(生卒年不詳),涉學工書,尤長八分書,傳世書跡有泰山摩崖《東岳朝覲頌》《御史臺精舍碑》等,其中《御史臺精舍碑》為隸書作品。
宋、元、明隸書名家
宋、元、明三代,書法藝術發展進入星光燦爛的時期,出現大批書法名家,但隸書走向沒落,一直呈衰化局面,擅長隸書的名家屈指可數、少之又少,筆者翻閱史料,發現僅有米芾、趙孟頫、吳志淳、沈度、楊士奇等人有隸書墨寶傳世。
米芾(1051-1107),初名黻,后改芾,字元章,自署姓名米或為芊,湖北襄陽人,北宋書法家、畫家、書畫理論家,與蔡襄、蘇軾、黃庭堅合稱“宋四家”。米芾書法造詣高深,擅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等書體,主要作品有《寶晉英光集》、《寶章待訪錄》、《書史》《畫史》、《硯史》等,傳世隸書作品有《紹興米帖》。
趙孟頫(1254 -1322),字子昂,漢族,號松雪道人,又號水晶宮道人、鷗波。浙江吳興(今浙江湖州)人。元代著名書法家、畫家、詩人。趙孟頫博學多才,能詩善文,懂經濟,工書法,精繪藝,擅金石,通律率,解鑒賞。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,開創元代新畫風,被稱為“元人冠冕”。他善篆、隸、真、行、草書,尤以楷、行書著稱于世。其書風遒媚、秀逸,結體嚴整、筆法圓熟,創“趙體”書,與歐陽詢、顏真卿、柳公權并稱“楷書四大家”。傳世隸書作品有《隸書千字文》。
吳志淳(生卒年不詳),字主一,元代無為州(今安徽無為縣)人,其能詩善書,工草篆隸三體,傳世隸書作品有《廣琴操》。
沈度(1357-1434),字民則,號自樂,明松江府華亭(今上海金山)人,明代著名書法家,翰林院侍講學士。其被后世稱為“館閣體之祖師”,明成祖朱棣贊其為“我朝王羲之”。沈度擅篆、隸、楷、行等書體,傳世隸書作品為有《歸去來辭》。
楊士奇(1366-1444),名寓,字士奇,號東里,江西泰和人,明代大臣、學者,官至內閣首輔、兵部尚書,傳世隸書作品有《杏園雅集序》。
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了網絡,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編者刪除。
(學習欣賞文化藝術,提升文化藝術涵養,請繼續關注“寒楓文化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