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小篆由來:
小篆,秦始皇統一六國后(公元前221年),推行“書同文,車同軌”,統一度量衡的政策,由丞相李斯負責,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,進行簡化,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。一直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(約公元8年),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。但因為其字體優美,頗有古風古韻,所以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。又因為其筆畫復雜,形式奇古,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,印章刻制上,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,一直采用篆書,直到封建王朝覆滅,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。
春秋戰國時期,諸侯割據,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、一字多形的情況。秦始皇滅六國后,下令以秦國的“小篆”作標準,統一全國文字。篆體,又稱為“篆書”,是小篆、大篆的合稱,因為習慣上把“籀文”稱為大篆,故后人常把“篆文”專指小篆。
漢字發展到小篆階段,逐漸開始定型(輪廓、筆劃、結構定型),象形意味削弱,使文字更加符號化,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,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范文字的產物。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,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,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,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。
二、大篆由來:
大篆,字體名稱,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,包括金文(或稱“鐘鼎文”)與籀文(金文之繁化),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,所以也包括其中。大篆狹義上指籀文、遺存石刻石鼓文。
三、大篆和小篆的區別
1、起源時間:起源時間是大篆和小篆的主要區別之一,小篆大概形成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后,是當時統一書同文的產物,取消了其它六國文字,同時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大篆籀文基礎上簡化演變而來。而大篆大概起源于西周后期,由漢字演變而來。
2、形體特點:小篆的形體偏向長方形,筆畫橫平豎直,線條粗細基本一致,具有圓勁均勻、平衡對稱的特點。大篆的特點是線條化,線條看起來更加簡練生動,字形結構更加整體,逐漸脫離了圖畫的圓形,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。
3、歷史意義:大篆與小篆的區別還在于兩者的立式意義,大篆是歷史上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,是石刻之祖。而小篆是在中國第一次有系統、統一文字的基礎上,對書體再一次對書體標準化的過程。
四、大篆用筆的幾個特點:
1、多圓筆。
2、筆致多曲,線條質感豐富。
3、線形復雜,隨手萬變。
康有為說:“圓筆用絞”、“圓筆不絞則萎”。大篆的用筆無疑含有“絞”的成分,“絞”則必“轉”,故邱振中名之為“絞轉”筆法,以說明在行筆過程中要使用筆毫不同的側面。
“轉”可以通過三種方式達到:
1、以腕為軸心搖動筆桿作曲線的“擺轉”(相當或接近于邱先生定義的“絞轉”)。
2、以手指捻管直接帶動的“旋鋒”。
3、以上兩項結合的“轉換鋒”方式,包括“擺旋換鋒”和“按轉”用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