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沂孫(1812或1813—1881),清代書法家。字子輿,一作子與,號泳春,晚號濠叟,江蘇常熟田莊(今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鎮恬莊)人。道光二十三年(一八四三)舉人,官至鳳陽知府。是清代有突出成就的書法家,篆書名重一時。工鐘鼎、石鼓、篆隸,偶刻印,亦彬雅邁倫。
楊沂孫篆書初從石鼓文入,后又追摹兩周金文,于大篆、小篆融會貫通,自成一家,對后世影響很大。近現代名家吳大澄、吳昌碩、羅振玉等人均學習過楊沂孫的篆法。
楊沂孫對鄧石如的書法傾心有加,致力收集鄧氏書跡,并在深入研習鄧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貌。他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篆、隸兩種書體上。在用筆的飽滿和堅實上承襲了鄧氏的技法特點,至于在文字結構和形態上,則跳出以前書家均遵循《說文解字》、秦代小篆規則的做法。
楊沂孫在晚年學習石鼓文和鐘鼎文字,取其筆意,開創與諸家異趣的書風。他寫篆書,將字形由瘦長變為方整,點畫則參差錯落,呈左低右高之勢,從而形成其個人風格中的一個主要特征。他自己說:“吾書篆籀與鄧石如相頡頑,得意處或過之,分隸則所不及?!笨梢娝麑Ω勺约旱淖κ呛茏载摰?。楊沂孫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上往往加蓋“歷劫不磨”的小印,在其之后,寫篆書者多舍長就方,體勢變化也漸趨豐富,可謂楊氏開領風氣的結果。
橫幅
對聯
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
楊沂孫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四條屏
《仲長公理樂志論》1
楊沂孫書《仲長公理樂志論》四屏
《仲長公理樂志論》2
周廟金人銘
周廟金人銘
孔子觀周,遂
入太祖后稷
之廟,廟堂右階
之前,有金人
焉,三緘其口,
而銘其背曰:
「古之慎言人
也,戒之哉!毋
多言,多言多
??;毋多事,多
事多患。安樂
必戒,毋行所
悔。勿謂何傷?
其禍將長;勿
謂何害,其禍
將大;勿謂胡
殘,其禍將然,
勿謂不聞,神
將伺人。焰焰不滅,
炎炎若何?涓涓
不塞,將成江
河;綿綿不絕,或
成網羅;青青不
札,將尋斧柯。
誠能慎之,福
之根也;曰是
何傷,禍之門
也。強梁者不
得其死,好勝
者必遇其敵。
盜憎主人,民
怨其上。君子
知天下之不
可上也,故下
之;知眾人之
不可先也,故
后之。溫恭順
德,使人慕之;
執雌持下,莫
與爭者,人皆
趨彼,我獨守
此;人皆或之,
我獨不徙。內
藏我智,不示
人技;我雖尊
高,人莫之忌,
江海雖左,長
于百川,以其
卑也。天道無
親,常與善人,
誰能于此戒
之哉孔子既
讀斯文也,顧
謂弟子曰:「小
子識之,行身
如此,豈以口
遇禍哉 !
五柳先生傳
五柳先生
傳先生不
知何許人
也,亦不詳
其姓字;宅
邊有五柳
樹,因以為
號焉。閑靜
少言,不慕
榮利。好讀
書,不求甚
解;每有會
意,便欣然
忘食。性嗜
酒,家貧,不
能常得,親
舊知其如
此,或置酒
而招之。造
飲輒盡,期
在必醉。既
醉而退,曾
不吝情去
留。環堵蕭
然,不蔽風
日;短褐穿
結,簟瓢屢
空,晏如也!
常著文章
自娛,頗示
己志。忘懷
得失,以此
自終。贊曰:
“黔婁有言
:‘不戚戚于貧
賤,不汲汲于
富貴?!溲?/p>
茲若人之
儔乎?銜觴
賦詩,以樂
其志,無懷
氏之民歟?
葛天氏之
民歟?”光緒
戊寅八月
二十日。
《詩經·黃鳥》
《大雅·江漢》
《禮記曲禮上》
《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》
《烝民詩》
其他
版權聲明:以上圖文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侵權聯系刪除